陈招娣丈夫(陈招娣丈夫郭晓明简介)
58岁陈招娣去世:王治郅前来送别,郎平、孙晋芳、郑海霞纷纷落泪2020年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尽管还处于疫情期间,仍有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影片中的中国女排同哭同笑。影片中郎平、张常宁等人传承数代的女排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而鲜为人知的是,拍摄电影《夺冠》时,导演陈可辛曾给郎平打了个电话,在电话里,陈可辛颇为神秘地对郎平说:“现在戏拍到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了,你一定得到片场看看,不来你会后悔的哦。”当郎平百忙之余赶到片场后,却突然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刘敏涛演的陈招娣去世那场戏,勾起了郎平的回忆。2013年,和郎平搭档多年的前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因病去世,郎平和前排球队员都前往吊唁,在她们眼里,陈招娣的逝去,不仅仅是一个队员的离去,更是女排精神重要一环的逝去。作为上个世纪中国女排事业辉煌时代的亲历者,陈招娣用百折不挠的意志,浇筑到伟大的女排精神中。女排是陈招娣一生中最挚爱的事业,为此她曾经多次负伤。世人在赞叹郎平为中国女排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不该忘记陈招娣的辛劳和贡献。那么,陈招娣如何成为一名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的呢?除了女排之外,陈招娣又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很多人看我人高马大的,应该是个北方姑娘,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人,成为女排队员也挺偶然的。” 陈招娣曾笑着回答记者。陈招娣是杭州姑娘,在家里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陈招娣打小就很懂事,唯一让父母担心的就是她从小就不爱学习,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父亲对陈招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姑娘家家的,读书不好该怎么办呢?”然而陈招娣在运动方面却颇具天赋,学校举办的田径比赛每一次都能拿到冠军。1970年,浙江省队正在筹备女排队,在一次跳绳比赛上,陈招娣惊人的弹跳力给省队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陈招娣成为了浙江省队的一名排球队员。在艰苦的排球训练中,陈招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不用再担心糟糕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一头扎进了排球的训练中。时间一长,陈招娣就喜欢上了排球这种运动。当队友们在训练场上抱怨训练辛苦的时候,陈招娣却乐此不疲,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女排运动员!一年后,凭借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陈招娣从12名排球队员中脱颖而出,顺利被选进北京排球集训队。这是陈招娣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来到首都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梦想。让陈招娣感到有些失望的是,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集训队的训练场地和器材还不如浙江省队的。不过,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南北饮食方面的巨大差异,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比较粗糙,不如南方精致。时间一长,陈招娣就患上了贫血症,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气无力的,从教练眼中出类拔萃的队员变成了倒数第一,这对一向自尊心强的陈招娣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情,她一度想到了退队。正当陈招娣因为贫血症感到郁闷的时候,教练找到了她。原本陈招娣以为教练会狠狠地训她一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教练不仅没有批评她,还安慰道:“招娣啊,平时看你训练的时候,都是最拼优秀的那个,然而最近看你怎么都不在状态,我在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说说看,别有心理负担。”听到教练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陈招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自己孤身一人来到北京,第一次感受到温暖。教练在了解到陈招娣的情况后,马上让食堂师傅今后专门给陈招娣做几道南方的菜,还针对陈招娣贫血症的情况,特地为她开小灶,增加营养餐,队友们也对陈招娣的情况予以关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陈招娣的病很快就好了。之后的几年,陈招娣在女排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1976年,她被选进国家队,队友是郎平、孙晋芳、周晓兰等耳熟能详的女排运动员,正是她们的拼搏下,中国女排之后才步入五连冠时代。中国女排的成功浸透了汗水和艰辛,这一点陈招娣最有发言权。当时负责女排训练的是被誉为“中国女排之父”的袁伟民。认识陈招娣的人都知道,她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说话细声细气的。然而,这都是被袁伟民调教出来的。年轻时代的陈招娣是个“拼命三郎”,敢打敢拼,这一点连袁伟民也承认,在其作品《我的执教之道》中,袁伟民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常规的排球训练过后,我知道姑娘们辛苦了一天,为了试出她们训练的极限,我还是故意问:‘谁还要加练?’不出我所料,姑娘们面面相觑,连平日里最不服输的郎平都默不作声。这时陈招娣站了出来,说:‘我要加练!’于是我又专门给她制定了一个小时的训练量,回去的时候看她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可是任何优点一旦过分了就变成了缺点,心气过高,桀骜不驯的个性容易一路走到黑,陈招娣就是这样,比如她执拗于一种排球技能,再这样下去很容易会破坏技能的均衡。袁伟民很清楚,像陈招娣这样性格执拗的,跟她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准备好好修理一下陈招娣。一次,袁伟民抓住陈招娣训练长跑时,抢了队友的道为理由,对她进行罚球,排球中的“罚球”,不像篮球那种投几个篮就完事了,而是一系列操作,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心。运动员要先触碰训练场外的铁丝网,接着快速跑到排球网旁边做一个翻滚救球,然后再回去触碰铁丝网……这样循环15次才算成功。袁伟民把球故意把球抛到训练场的各个角落,陈招娣刚开始都能接住,到了第8个的时候,训练了一天的陈招娣体力开始不支,眼睛里的排球都出现了残影,就没有接住。袁伟民这时候说:“这个球没接住,抵消掉一个之前接住的球。”这样陈招娣接到的球就减少成了7个。到最后随着没接到的球越来越多,陈招娣的心态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她接过的球都被抵消掉了。陈招娣心态崩了,她对袁伟民怒吼: “我不练了,你这明显是欺负人嘛!”接着飞奔着跑出训练场,袁伟民指着陈招娣说:“明天给我接着罚球!”听到袁伟民的话后,陈招娣觉得如果就这么走了,简直就是逃兵,于是她回到训练场上,对袁伟民说: “罚就罚,我不怕,不用等到明天,现在就可以!”在新一轮的罚球上,陈招娣又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她想掉头回去,但走到门口的时候,她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体力不支的罪魁祸首不是一天的训练,而是自己太较劲了。于是把心态调整好了后,她终于顺利地把15个罚球都补好了。之后她心服口服,改掉了偏执的毛病。陈招娣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女排精神的象征,被写入小学课文《苦练》。在袁伟民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陈招娣练就了一手攻防兼备的排球战术,她还和孙晋芳搭配,创造性地总结了“双快”战术,屡次在赛场上打败敌人,奠定了此后三十年女排“三、四号线快速出击”的战术传统。1978年全国联赛上,陈招娣和队友对战山西队,结果,她接球的时候,用力过猛,膝盖被狠狠地撞击在地面上,右臂也顶在地上,造成右臂小骨出现裂痕。众所周知,排球运动是最依赖手的一类运动,排球运动员手受伤了,就像战士没有了枪一样。陈招娣这时候应该好好休息或者减少训练,更应该避免比赛,可是陈招娣偏偏不这样做,她觉得这些都没什么,自己和孙晋芳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她坚持要为半年后对战日本队的比赛备战。根据孙晋芳后来回忆:“陈招娣和袁指导拍着胸脯说是小伤,可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每次训练后,她的手都剧烈疼痛,还时不时肿了起来,队员们都很心疼她,都想把她送到医院里,这时陈招娣总会笑着说: ‘没事儿,我这点伤不算啥,大家都安心训练吧,不用担心我。’日本女排事业在世界上一直都处于顶尖水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女排一直被日本压着打,此次国家队和日本队的比赛虽然是“友谊赛”,但是火药味可一点也不输给正规的竞赛。日本方面派出了奥岛圭子在内的全明星阵容,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郎平、陈招娣、孙晋芳、郑海霞等骁将悉数出战。然而这次比赛中却出现了意外,陈招娣的右臂伤口被奥岛圭子撞到,剧痛让陈招娣倒在了地上,队员们把她扶到医务室里,但是陈招娣却说: “扶到观众席就行,我要看着你们胜利!”陈招娣的坚强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观众们掌声雷动,女排队员们也焕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最终,中国队成功让日本铩羽而归。仅仅两个月后,在全运会赛场上,陈招娣再次带伤出战,右臂缠着白色绷带,宛如一朵凌寒绽放的雪梅,观众们再次被陈招娣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感染了,自那以后,她就有了一个“独臂将军”的称号。陈招娣挂彩出战,也不是第一次了,多年的训练和比赛使她的身体用伤痕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她从来没有因伤病主动退出赛场。1981年世界杯中日决战上,陈招娣腰伤复发,还是咬着牙,击退对手的一次次进攻,直到第三局中国女排已经占上风的情况下才无奈退场,最终,中国队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是女排取得的第三个世界冠军。而陈招娣取得的最后一个世界冠军是在1982年的世锦赛上,这也是她和队员们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当时中国队出师不利,这意味着如果要获得冠军,中国女排必须在接下来和印度、巴西、奥地利的对决中,达成3:0的完胜局,难度系数如此高,女排士气降到了冰点。陈招娣回忆说:“那是老女排遇到的最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很泄气,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袁指导不让我们哭,他轮流为我们打气,对我说,如果伤还没好的话就让别的队员替换上,但是我拒绝了,这么重要的比赛,我就是豁出去也要拼一把。”袁伟民的话给了队员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中国女排披荆斩棘,连战连捷,进入决赛后,又打败了强大的美国队,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至此以后,中国女排跃升为世界第一,女排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抹去的时代记忆。提起女排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一个是铁榔头郎平的雷霆扣球,一个是带伤出战的陈招娣。”1983年,陈招娣因为伤病的原因,不得不提前告别了排球事业。她被上级转调到“八一” 体育 代表队担任排球队副政委。陈招娣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第二个体现:爱岗敬业。在全新的领域里,陈招娣也把政委一职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方面,她也在部队里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郭小明。“小明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们结婚后,他也没有干涉我的工作,我想做的事情他都是支持的,家里的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会听我意见。”陈招娣后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道。很快两人就有了爱情的结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当时 社会 上有个呼声——把老女排的子女都聚在一起,组成排球队,延续中国女排的辉煌。然而,陈招娣的女儿郭晨却患上了先天性心肌炎,无法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就意味着郭晨不可能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不过陈招娣并不在乎,在她眼里,女儿能够 健康 成长就足够了。1989年,陈招娣看到了重返排球的曙光,随着老女排的退役,中国的女排事业由盛转衰,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折戟沉沙。国家体委决定让陈招娣回北京任国家队的领队,力挽狂澜,这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原本陈招娣是要跟丈夫郭小明一起到海南发展的,为了挽救祖国的排球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京。正当陈招娣全身心投入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女排人才的时候,她却被查出了直肠癌,经过两次大手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领队的岗位上。从1993年开始,陈招娣开始长期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在文化 体育 局工作期间,陈招娣不仅为国家物色了许多出色的人才,还挽留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促使王治郅回国。众所周知,王治郅是令中国球迷们自豪的偶像之一,他是首个进入NBA的亚洲球员,在篮球生涯中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曾经陷入过“留美不归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2002年,王治郅和小牛队签订的合约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NBA,王治郅打算参加完夏季联赛再回国,本来这个决定无可厚非,也得到了了国内篮球协会同意,但并未公开。结果这件事传回到了国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猜测是王治郅习惯为美国效力,不想回国了。随着舆论的发酵,国内有名记者专程到美国采访了王治郅,因为没采访到他本人,就转头去采访了当时的国家主教练王菲,王菲也不清楚内幕,带着情绪说: “王治郅不愿意回到祖国,他的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队的正常训练了。”这件事一经报道,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时任文体局局长的陈招娣不忍心看到王治郅这个不可多得的篮球人才不能回国报效祖国,她决定出面“调停”,她做了两件事:在陈招娣的安排下,王治郅终于完全消除了疑虑,于2006年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文体局专门感谢陈招娣。之后王治郅一直致力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亲自出战北京奥运会,还在2010年亚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金牌,这一切都有陈招娣的一份功劳。陈招娣最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和名嘴宋世雄联手担任女排赛事的主播,当看到中国女排惜败美国队的时候,她的语气里还是掩饰不住的伤心。2012年底,陈招娣直肠癌复发,住进了医院,其实早在前几年,她就一直和病魔做斗争,不过这次恐怕是很难挺过来了,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了。陈招娣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刻在骨子里的女排精神使她不放弃,她要和病魔抗争到最后一刻。女儿郭晨见证了陈招娣最后的日子,她在微博上记录了母亲抗癌的顽强不息。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陈招娣要长时间忍受剧痛,连杜冷丁都无法止痛的时候,她就让叫女儿把毛巾放在嘴里咬着,一滴眼泪都没有流下。老女排的队员都去医院里看望了陈招娣,根据郎平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陈招娣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的女排事业,她对郎平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的女排都没有老女排那股精神,还得加把劲啊!”这句话对郎平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后,她从美国归来,组建了一支拥有老女排精神的新女排天团,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金牌。2013年,陈招娣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掌,不幸逝世,年仅58岁。女儿郭晨在为陈招娣做的记录中写道:母亲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抗争,她是我的骄傲!几天后,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的东礼堂进行,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在殡仪馆外排成长龙,来送别这个伟大的女排运动员,里面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老女排辉煌岁月的见证者。很多老女排的队员例如郎平、孙晋芳、郑晓霞都前来悼念,看着被病情折磨地瘦弱不堪的老战友,她们眼里噙着眼泪,74岁高龄的主教练袁伟民、受过陈招娣恩情的王治郅也都来了。在陈招娣不算长的一生中,她跟自己斗,跟伤情斗,跟对手斗,和病魔斗,用一生诠释了女排精神的精髓:不屈不挠,砥砺奋进。去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夺冠》中,当陈招娣年轻的躯体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她的肉身逝去了,但是精神永存于天地间。 中国体育界首位女将军2006年7月14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陈招娣晋升少将军衔。 陈招娣,女,汉族,1955年生,浙江抗州人,女子排球运动员。197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青年训练队。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八一队。1976年被选入国家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后任八一体育工作大队女子排球队副政委、队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技术全面,防守突出。是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和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中国队主力队员。曾立一等功。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25年前,陈招娣与队友们在日本世界杯上为中国女排夺得了首个世界冠军;25年过去了,她成为了中国体育界的第一位女将军。据《中国体育报》报道,本月14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陈招娣晋升少将军衔。对于这个军衔,陈招娣直言“自己美梦成真”:“如果说夺冠是运动员的执著追求,当将军是士兵的光 荣梦想的话,那么我现在真的是美梦成真。”不过,她表示,对于个人而言,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难以割舍排球事业 陈招娣生于1955年,1974年入选八一 女排,2年后入选 中国女排。在八一女排打球的时候,陈招娣的左臂桡骨曾经受伤。1979年6月,中国女排在太原迎战到访的日本女排,陈招娣在一次拦网中再次伤及同一部位,造成桡骨断裂。在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她用绷带固定左臂坚持征战全运会,从此便有了“断臂将军”的别称。 作为中国女排的接应二传,陈招娣可以说是当时的女排队员中防守能力最出色的一个。她与陈亚琼配合,开创性地使用“双快”战术,拉开了排球运动在二、三号位眼花缭乱的战术配合创新的序幕。1981年,陈招娣随队出征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女排 世界杯,她与郎平、张蓉芳等队员的出色发挥协助中国女排夺得首个世界冠军。在1982年第9届世锦赛上,陈招娣随中国女排获得了“两连冠”。 陈招娣于1983年退役,随即就读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后,陈招娣先后担任过八一女排和国家青年女排的主教练。不过,就在她要在排坛大展拳脚时,“直肠类癌”把她击倒了。经历两次手术,陈招娣摆脱了病魔的纠缠,重新回到她心爱的排球事业上。在部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陈招娣受命担任中国女排领队,当时她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到海南任文体厅厅长。虽然丈夫已经在海南发展,而海南温暖潮湿的气候也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康复,但陈招娣依然选择了自己钟爱的排球事业。为了专心协助当时的中国女排主教练胡进,她还把自己年幼的女儿送回杭州的老母亲身边,自己则进驻国家队训练基地中与年轻队员们一起投入艰苦的训练。直到1992年底借调期满,陈招娣才返回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严于律己始终如一 年轻时落下的老伤没少折磨这位“断臂将军”,陈招娣的腰伤特别严重,以致她常常痛得动弹不得,只要天气变冷,腰部的旧患就会复发。正因为身体不好,陈招娣才没有继续在队伍的第一线奋斗。“我特别喜欢排球,如果不是因为1998年患直肠癌接受手术,我还会继续排球教练的生涯。”陈招娣表示。 从1993年起,陈招娣回到总政文化体育局工作,曾任总政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直工部副政委,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她目前分管军队体育工作中的群众体育工作,就是在军队中广泛开展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工作中的陈招娣做到以身作则,她常常和干事们一起加班工作,曾有过连续忙碌两天两夜的纪录。 虽然目前工作的内容中甚少涉及中国女排,但是陈招娣对女排的情谊还是有增无减。中国女排在2003年重夺世界冠军后回到北京,并出席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虽然陈招娣的腰伤复发,但她还是强忍着旧患的折磨参与了新老女排同聚一堂的电视节目录制。今年6月,中国女排回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女排邀请赛,陈招娣与其他老女排队员一起到赛场为中国女排呐喊助威。她表示,自己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老女排精神”。她回忆了当年刚刚进入国家队时被主教练袁伟民“修理”的往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大学生比赛,关键时刻,我吊球失败,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如此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的时候你怎么没看见?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的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比赛后,袁指导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陈招娣回忆道。从此以后,她就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而当年那个倔强任性的自己,也终于成长为后来的世界冠军。 我们该如何学习陈招娣这种精神》????他顽强拼搏苦练的精神、,把你的打算写下来你说呢... 陈招娣因什么病去世 |
上一篇:aosika(奥斯卡酒吧)
下一篇:欧冠淘汰赛(欧冠淘汰赛射手榜)
相关推荐
- 04-23四水长流水帘洞是什么生肖(四水长流水帘洞形容什么生肖)网友:确实没骗人
- 04-23皮笑肉不笑的生肖(十二生肖什么动物皮笑肉不笑)网友:资料齐活了
- 04-15倒立的生肖是什么动物(倒立最好的答案是什么动物)网友:这感觉真好!
- 02-10欧文向篮网提出续约合同,双方分歧与钱无关
- 02-10贾伦连得5分后克拉克威廉姆斯各得分,灰熊14-7领先
- 02-09欧文申请交易后要去哪里?:我不能去这里
- 02-09直播:大卫-帕特里西奥正式出任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一线队
- 02-08吉尼斯国际冠军杯
- 02-08双色双色球最新开奖(双色双色球最新开奖2021091)
- 02-08常规赛库里35+7+11勇士129-117胜猛龙队
推荐文章